《毛立平教授 纵观清史二十讲》全套课程大合集(高清1080P)
田家英原名曾正昌,1922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曾家以开药店为生,原本算是小康之家。然而彼时川蜀之地军阀混战,药铺生意受战乱影响,日渐难以支撑。家中又连逢变故,父亲、母亲先后去世,不足十岁,田家英就成了孤儿。
母亲去世后不久,田家英便辍学了。哥嫂命他在家中药铺做了一名伙计。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光明的渴望,使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触书本。药铺堆放药材的阁楼是他夜晚栖身之处。中药枯燥易燃,入夜不宜点灯,他便借助窗外路灯昏暗的光,每晚不知疲惫地读到深夜。
年少时的田家英读书涉猎广泛。他热爱新文学,也喜欢古典小说,并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十三岁便读完了《资治通鉴》。读书之余,他尝试将心中感悟笔之成文。1934 年,年仅十二岁的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此后短短两三年,他以“田家英”为笔名,陆续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上百篇。文风成熟、思想深刻,所写文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少年之手。
1936 年,田家英考取成都县立一中,靠自己赚得的稿费重返校园。他曾希冀成为一名作家,但在学习过程中,新思想的洗礼使他日渐明白,世上还有更加值得为之奋斗的事情。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在成都地下党负责人侯方岳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海燕社”。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成都发展进步青年的秘密组织。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并立志成为一名共产党人。为宣传抗日救亡,田家英与几位好友一同创办了《极光》《金箭》等杂志,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全面抗战’,‘民主其他’,‘各党派联合结成巩固的抗日阵线’等主张,反对‘主和派’,反对‘唯武器论’。”
不久以后,田家英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向往圣地延安的他,由此坚定了北上的决心。1937 年 11 月,在成都地下党的介绍下,他与几位好友一同奔赴延安。
二、撰写一部《清史》的愿望
1938 年 2 月,年仅 16 岁的田家英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公学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后,田家英留在陕北公学校党委工作。1939 年秋天,组织上又安排他进入马列学院学习。他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又颇有钻研精神,熟悉他的人无不称赞。毕业后,19 岁的田家英成为马列学院的一名教员,负责教授中国近代史一科。
应当说,“近代史教员”这份工作影响了田家英的一生。偏爱史学、希冀撰写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清史》,都是由此发端的。
在马列学院任教期间,田家英阅读了大量的史学著作,并经常向时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的范文澜先生请教。
范文澜(1893—1969)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 年初来到延安工作。在毛泽东的鼓励下,他以自己的史学讲稿为底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完成了《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的写作。在马列学院任教期间,田家英曾多次向范文澜请教,范老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对他的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1 年 9 月,中央从马列学院抽调了一批干部到刚成立的中央其他研究室工作,田家英即在抽调之列。在新的工作单位,他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董边(1916—1998)相识,二人经组织批准,于 1942 年 12 月成婚。调至政研室后,田家英对史学研究的兴趣不减,对近代史尤其是清史格外关注。
据董边回忆,田家英曾谈及以清史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他认为,“清代是封建社会有代表性的朝代,可以说是集封建社会之大成。研究它,对于认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社会发展形态的规律有现实意义。我们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到社会主义社会,不研究中国的过去,不研究封建社会的特质,是搞不好的。”
在政研室工作期间,田家英阅读了萧一山(1902—1978)撰写的《清代通史》,心中渐生波澜。他认为,萧一山在弱冠之年便能撰写《清史》,其治学根基之稳、史学知识之博,令人敬佩。然而,史学观过于陈旧和唯心,又是此书不可忽视的缺陷。由此,他的内心萌发了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撰写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清史》。
因工作勤恳,能力突出,1943 年,田家英被调至中宣部工作。1948 年,经胡乔木(1912—1992)介绍,田家英来到毛泽东身边,担任秘书一职。他知识渊博,遇事观点明确,从不随声附和,身居要职却不改书生本色,深受毛泽东的喜爱和器重。毛泽东常在工作之余和他畅谈文学历史,他也曾向毛泽东吐露想写一部《清史》的愿望,得到了他的鼓励和支持。
建国后,毛泽东想建立一间个人图书室,挑选书籍的工作自然落到了他眼中最欣赏的读书人——田家英身上。为做好这项工作,他常常奔波于各类书店之间。在为毛泽东“淘书”的过程中,他发现古旧书店多有清人书札、屏联、手卷出售。这些墨迹因距今较近,当时并不被人重视。
凭借敏锐的学术直觉,田家英认为其上内容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作为清史研究的辅助资料。他对妻子说,自己从未忘记写一部《清史》的愿望,“只是工作太忙,不能集中精力。但可以先收集资料,为日后的写作做准备。”从此,田家英开始了以清史研究为目的的专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