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荣耀2》被妈妈抛弃,所有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
芒莱小姐| 作者
基恩,长笛| 编辑
截图自网络与《黑暗荣耀》| 来源
这段时间,韩剧《黑暗荣耀2》霸占了朋友圈。
周围人都说看这部复仇剧真是太“过瘾”了:
没有和解,没有宽恕,所有作恶的人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韩国,《黑暗荣耀》甚至被评为19级并禁播,只允许有辨别是非能力的成年人观看。
最让我感动的是剧中的亲情:女主角东恩和她母亲的关系。
东恩在高中时遭遇了严重的校园欺凌。 她的母亲不仅没有保护她,甚至还为她签署了一份自愿取款申请书,然后连夜独自搬了出去。
这是东恩第一次被母亲抛弃。
经过18年的筹划,东恩回到加害者身边寻求复仇。
肇事者艳珍再次找到东恩的母亲,给了她一大笔钱,让她想办法再次毁掉女儿的工作。
她爽快地答应了,并用卑鄙的手段败坏了东恩在学校的声誉。
东恩知道后,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没想到,母亲竟然会与她为敌,再次伤害她。
她哭着反复问妈妈:“你怎么又抛弃我了?”
但母亲毫无悔意,拿起衣架就砸向东恩的脸。 还说自己一开始就不应该生下东恩,甚至发疯想要烧死她。
唐恩绝望地说:“谢谢你,妈妈。谢谢你一点都没有改变。”
原来,东恩故意刺激母亲,拍下她放火烧家的照片,并将她送进精神病院。
看到很伤心。
事实上,东恩非常爱他的母亲。
正因为如此,敌人才能利用母亲的弱点,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东恩。
然而,她的母亲两次抛弃了她。
或许冬恩可以选择理解:她的母亲有精神问题,她不是故意的。
但东恩的选择是:面对伤害你的人,你不必强迫自己去原谅。 包括父母。
这也是《黑暗荣耀》最“清爽”的地方——让每个受到伤害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为什么?
因为一定程度的愤怒是一个人活出一生的动力源泉。
我们中的许多人缺乏生气的能力。
就算受伤了,也不敢不原谅。
轻描淡写的“算了吧”,
背后是难以言说的“我很生气”
《七霸说》中有一个关于“宽恕”的争论话题。 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最终会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回答他:“那不是原谅,那是遗忘。”
我也喜欢说“算了”,尤其是对我妈妈。
小学的一天,我跑过马路给她买生日礼物,她因为迟到把我精心挑选的礼物摔在地上。
30多岁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我仍然对自己说:“算了,她不是故意的……”
与此同时,我的心里也会发出愤怒的咆哮:
我不想说“算了”,但我还能做什么呢? 那是我的母亲。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生气却无法公开表达?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受到惩罚。
我想起了陶崇源大师自杀的故事。
陶崇源的师父利用权力欺负别人,要求他的学生站军位、当司机、端茶倒水,还对他说:“爸爸,我永远爱你。”
除了陶崇源之外,其他学生都离开了。 他担心如果拒绝了导师,自己就无法顺利毕业,失去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于是,他变得反应敏捷、乖巧温顺,并努力自我阉割“愤怒”的本能情绪。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报道《武汉研究生坠楼前:硕士导师被指长期欺压逼迫喊爸爸》
李松伟老师曾说过:“现代理性教育常常告诉我们,当你受到批评而不高兴时,不要生气。你必须学习对你有用的建议,才能取得进步。”
否则,你就会退步,被指责为天真、自私、坏。
只要陶崇源表现出丝毫的反抗,教官就会惩罚他:“你做人的灵活性有问题。”
慢慢地,他的愤怒变成了自攻:
把你的愤怒转向你的导师转向你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积累你的愤怒,直到你再也无法忍受为止。
最终,他还是以“自杀”的方式回到了他的身边。
这种反弹不仅仅发生在极端的情况下,我身边还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
不敢对父母发脾气,而要对配偶、孩子、同事、下属发脾气。
结果老婆离婚了,孩子跟我不亲近,职场人际关系也很差。
或者你可能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愤怒,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即使在外面生气,你也不敢发作。 回到家你会更生气,说自己“没用”。
于是,这成为了很多人生活的常态:
他显然不想“忘记”,但因为害怕因表达愤怒而受到惩罚,他被迫过着压抑、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不要让愤怒
成为你生命的加害者
我什么时候意识到我不想“忘记它”?
许多年后,当我再次问妈妈:“你还记得有一次生日,你把我送你的生日礼物弄坏了吗?”
她多次否认。
我的胸口绞成了一团,感觉整个人都快要气炸了。
可此时此刻,我真的很想给自己一巴掌。
回想起来,小时候每次跟妈妈生气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掐死妈妈”的画面,然后我就会愧疚得狠狠地打自己。
慢慢地,这种自我攻击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得我几乎忘记了愤怒的情绪。
原来,我对母亲的愤怒一直在伤害着我自己。
德国首席情感专家乌多·贝尔在《情感修复全书》中指出:
愤怒的目的是改变。
当变革失去了明确的方向,人们的内心被巨大的空虚所笼罩时,愤怒就会指向自己。
来访者小明清楚地记得:他向喜欢的女孩表白了。 被拒绝后,女孩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并拉黑了他。
“那一刻,我真想拿刀刺自己。”
他从小由父母抚养长大,留给老人。 就好像他被抛弃过一次一样。 女孩的阻拦,让他有种再次被抛弃的感觉。
这种被抛弃的痛苦,其实是针对父母的。
但他不敢跟父母算账,他只敢自责。
这种愤怒不是一句简单的“算了”就能化解的。 它需要系统地治愈。
正如乌多·贝尔所说:愤怒是无法很好处理的。 愤怒有时会变成其他情绪,而其他情绪有时又会变成愤怒。
最终,整个情绪处理系统变得紊乱,陷入抑郁和焦虑。
我们压抑的愤怒不仅会消失,而且必须有治愈的机会。
自体心理学派认为,一个人身上积累的很多愤怒实际上来自于认为自己不被看见、不被爱、不被接受。
因此,他们总是担心别人会伤害自己,把自己裹成厚厚的茧。
或者,为了不受到伤害,你选择成为加害者,折磨自己和他人。
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一个总结:
我是我自己的“欺负者”,我必须为难自己。
如果我放任自己,我该如何生存?
就像东恩一样,虽然报仇很满足,但她的灵魂却因为背负着这份沉重的仇恨而千疮百孔——
他无法让自己过上正常轻松快乐的生活,他不敢谈恋爱,甚至不允许自己笑,仿佛一笑就会忘记仇恨。
太生气了,
和吃好一样重要
当客户小明在咨询过程中反复说“我能理解我的父母”时,我忍不住抢了这句话:
“不,你无法理解,你也不想理解,所以你就在这里。”
也许是出于同理心,我指出了他的症结所在:“你还是不能原谅你的父母,他们抛弃了你,你还不能给他们一拳。”
小明的眉头皱成了“八”字。 我以为他要骂我,没想到他笑了:“你的意思是我没有错,但我父母有错?”
他谈到“父母的错”至少有30分钟。 指责之后,他整个人都在颤抖。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愤怒,心里很是不解。
因为他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压抑愤怒的状态了。
他已经知道,他不想原谅父母,也没有必要再跟自己争斗了。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
如何应对愤怒等不熟悉的情绪?
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愤怒,还有生活各个方面的愤怒:
被人取笑时,我气得脸都红了,只能黯然一笑;
当有人提出无理要求时,我强忍着愤怒,但我还是有勇气答应;
被骂的时候,我脑子里有万千条反驳,但嘴里却一句也没有说出来。
小明需要培养的是一种能力,叫做“生气”。
“生气”是我从心理学家玛莎·莱恩汉那里学到的技巧。
18岁时,她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遭受非人待遇。
她对父母感到愤怒,这种愤怒驱使她发誓要靠自己摆脱困境。
她说:“我发誓不再依赖父母,当我康复后,我希望他们不要为此感到骄傲,因为这都是我自己的错。”
她真的做到了。
他不仅自己走出了精神病院,还完成了博士学位,开创了DBT辩证行为疗法,成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玛莎的精神科医生说:“你当时对父母的愤怒非常有助于防止你放弃生活。”
愤怒有利于激发活力。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将“性”和“攻击性”视为生存的两个主要动机。 如果一个人不能攻击或伤害别人,他同时也不会过上好的生活。
只有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将原始本能转化为生命力。
就像《黑暗荣耀》中一样,东恩想要为所有受害者群体发声,让霸凌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在愤怒的驱使下,他努力攒钱,当了一名教师,最终将恶霸送进了监狱。
愤怒转化为动力,成为支撑她生存的强大力量。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像东恩那样进行个人报复。
相反,要充分利用愤怒的攻击性,在受到欺凌时正确保护自己。
正如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所说:
“如果你软弱,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人,你也不能成为一个好人,因为成为一个好人需要力量。一个能够释放和控制攻击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坚强和平和。”
如何获得“愤怒”的能力?
如果我们想让愤怒从背后“推”我们,我们首先必须让它成形。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灵魂的黑夜》一书中写道:“当人们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它可以对任何关系做出巨大的贡献。”
想要清晰明确地表达愤怒,需要运用“果断”这一DBT辩证行为技巧。
自信意味着:清楚地表达你对情况的感受和看法,而不期望别人理解你。
例如:
“我现在很生气,我感觉胸口有一团火”;
“我的手在颤抖,我想打人”;
“你说的话我不能接受,我还在生气。”
在一次集体经历中,我目睹过这样的场景:一个说话总是语无伦次的人冒犯了一名成员。 他意识到后,请求对方原谅他。
但被冒犯的成员说:“不,我不想原谅你。”
其他成员都很尴尬,劝他原谅,但他坚持说:“我不原谅。”
这位总是走调的成员让全班都沉默了。 此后,他的言行明显进步,说话时开始考虑别人的感受。
简洁、果断、清晰地表达愤怒,不仅能点燃自己,还能促进他人反省,在人际关系中起到“净化排毒”的作用。
当愤怒形成之后,我们需要培养“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心理学家科胡特在谈到“如何捍卫自己”时,用“没有敌意的决心”来形容一个人如何以友好的方式坚持自己的立场。
例如:
“你的话让我感到冒犯”;
“你的态度让我生气”;
“我无法忍受被人这样说话。”
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实际上就是给我们的愤怒一个正确的发泄口,让它自然消散。
当我们能够温柔而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界限时,我们就会慢慢放松并感到坚强与平静。
写在最后
当一个人生气时,他是脆弱的,但也是强大的。
如果灵魂不被愤怒所淹没,它就不会被任何人或任何事所操纵。
正如东恩那句震撼心灵的话语:
“我的身体遍体鳞伤,灵魂破碎,你还能对我做什么?”
如果你受了重伤,不要因为你的愤怒而感到羞耻。
当你不想原谅时,没有人可以强迫你原谅。
让自己生气,然后正确利用愤怒的力量来激活你的活力。
这并不意味着你会报复或者被愤怒吞噬,而是你会好好利用愤怒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点击阅读,希望你能生气,做一个敢于生气的人。
世界和我都爱你。
-结束-
敢于生气,有利于宣泄情绪,激发活力。 但我们总是很容易陷入情绪之中无法解开心结; 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屡次犯错,屡次受伤,并在心里不断累积。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再次受伤?
3月20日上午10点30分,高级心理咨询师龚建芬将来到壹心理直播间,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解开心结、走出痛苦。
扫描二维码预约直播间,解除后顾之忧,自由自在的生活。
点击“在看”,希望你能很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