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为什么那么多人为“地铁判官”叫好?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字| 周伟
前几天青岛地铁上发生过这样的骚乱:有人指责旁边的一位阿姨占了两个座位。 争执中,姨婆说:“我占十个位子你也管不了!” 话音刚落,旁边的女子说道:“一个年轻人突然一巴掌打在了老者的脸上,然后转身就走。
图片来源网络
这位“地铁法官”从此成为新的都市传奇。 尽管后来有人怀疑他精神有问题,但网络上却铺天盖地支持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超级法官,严肃办案。” “第一,绝对。第二,永远不要错过一个错误的决定;第三,永远做一个公平、美丽的裁判。” 甚至在他与被打的大叔和好之后,仍然有人说“我们能跑全国各地去地铁上扇粉丝吗?把他们都打在质量和废话上”。
这当然是个玩笑,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为《地铁法官》鼓掌?
掌声的背后,是很多人长期以来的不满:他们厌倦了那些在公共场合“无理取闹”的人,但却无力阻止。 警察无法及时到达,调解也可能很耗时。 这时,他们特别高兴地希望有一位神从天而降,“立即伸张正义”。 在这种心理预期下,“地铁法官”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正义的化身”。
《包青天》剧照
歌德曾说过,如果在不公正和无法无天之间做出选择,德国人宁愿选择前者。 这体现了德国人民崇高的法治精神:即使正义难以实现,也必须遵守法律。 然而,在我国,很多人却选择了相反的选择,因为中国人一直认为正义的实现是道德秩序的基础,而法律往往被忽视。
事实上,这就是传统社会对那些“为天行公”的侠客的期望。 这些难以捉摸的英雄随时随地出现在任何需要他们的地方,维护正义、重申道德、保卫社会,但他们自己却不会加入其中。 然而,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想要《地铁法官》,是因为一个特殊的背景: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无数中国人从未有过像现在这样大规模与陌生人互动的经历。 期间,他们目睹了许多自己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的现象,却又感到无能为力。
《狩猎》剧照
过去,在农村社会,没有那么多人敢于背离社区规范,因为在熟人社会,这会被大家议论甚至道德谴责,足以让当事人抬不起头来。很长时间。 薛亚莉曾在《村里的闲话》一书中指出,“闲话”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式的道德制裁。 “负面的八卦评价很容易对个人造成强迫性暗示”,因为“八卦实际上主要是借助言论评论来实现的道德准则”。 如果一个人忽视这样的社区评估,就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长期的有害影响,这足以阻止人们走得太远。
然而,在陌生人社会,一个人在地铁上占两个座位、在景点插队/逃票、让孩子在公共场所小便等。 这些经常引起争议的事件往往与当事人无关。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共管理者很难及时干预。 这个时候,如果这个人没有道德自我约束,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那么可能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有机可乘了。 俗话说“人无耻,则无敌”,意思就是一个人没有了顾忌,就不会再受到任何限制。
《黑暗荣耀》剧照
如果你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中国人对此有多深恶痛绝。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曾经有这样的话语:一是谴责“公德缺失”,二是骂“素质低下”,三是呼吁“文明”,四是强调“规则”。 然而,这些往往要么难以立即约束对方的行为,要么改变需要长期的社会变革,甚至可能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可以想象,很多人对此失去了耐心。
如果这种心态很容易理解,那么人们对正义的期待就完全被误导了:谁给了“地铁法官”扇别人耳光的权利? 如果每个人都武断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完全正义的,私下在公共场所执法,世界岂不是大乱了?
法学学者冯翔在《政法笔记》中早就说过,我国的法律制度历来重实质轻程序,人民群众对“立即实现正义”的诉求是建立在对实体正义的认识之上的。 然而,这样一来,就变得瞬间了。 存在不重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情况,有时会造成冤假错案。 “地铁法官”依靠自己的道德直觉而不是法律来理解正义,但如果他声称正义,他会侵犯他人的权利吗?
《二十不惑》剧照
一个人对自己的道德直觉如此自信,以至于毫不犹豫地对他人施加暴力,这远不是正义的,其后果也更加可怕。 中日战争期间,赫德曾说过:“就正义而言,日本人根本没有任何正义——也许只有这种正义:就是他们判定其他做错事的国家必须纠正自己。” 不难看出,《地铁法官》也有同样的倾向,那就是他将自己视为正义的化身,似乎有权纠正他人的错误行为。
不久前,同样是在青岛地铁上,一位阿姨随意辱骂一名怀孕的年轻女子为“猪”,而原因只是因为她认为对方压榨了她; 重庆地铁上,一位阿姨用扇子扇了女孩一巴掌,她们都流血了,因为她们怀疑对方偷拍自己的儿子; 山东东营一辆公交车上,一名老人与公交车司机发生冲突,多次辱骂、殴打司机。 这些施暴者根本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相反,他们感到自信,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错在对方,他们的行为因此完全合理——事实上,他们也是其他“地铁法官”。
《律政高》剧照
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仅仅根据自己的观点来判断别人的行为更是有问题的。 郑州地铁上,一位阿姨愤怒地称地铁上长相迷人的小情侣“恶心”; 在另一个城市的地铁上,一名女孩因穿超短裤被骂:“你穿这样像什么?” 这种“不喜欢”其实是对年轻人文化现象的保守反应。 然而,在一些老年人看来,这些都是背离社区规范的行为。 为什么他们无法被控制? 不过,想一想,如果你和爱人在公共场所接吻,却当着你的面被骂,你会有什么感受?
时代变了,期待“地铁法官”能够像游侠一样在现场伸张正义,充其量只是一种浪漫化的想象。
《开始》剧照
即使对于骑士来说,正如龚鹏程曾经论述的那样,从宋代开始,他们“原有的盲目权力必须受到以正直官员为代表的清明的道德和理性精神的控制和引导,必须制服他们的才干才能表现出来”。理性。” 他正确地指出,那种随心所欲的侠义性格,批判了近代社会的不公,但也拒绝了温和的改革、说理、或法律的抵抗,“并将批判的对象视为邪恶”。 以自我代表善良和正义,是现代知识分子权威人格的根源。”
可以说,像“地铁法官”这样的角色制造的问题可能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他们的行为虽然可能让人感到“愉悦”,但却进一步让人无视解决问题的法律程序,变得迷信。 “只要是正义的体现,暴力就是正当的。” 这只会让类似纠纷出现时解决起来更加困难。
《我们与邪恶的距离》剧照
一个美好的社会不需要“地铁法官”。 这不是道德高低的问题,而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任何人都不应该自行执法。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全社会对规则的尊重、合理的纠纷解决、健全的执法机制。 这些听起来固然不像“正义立即得到伸张”那么令人满足,但它们却是现代文明的可靠基础。 。
《决胜法庭》剧照
排版:Zoe/审稿:童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