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荣耀》第二季空降全球排行榜第三
第77期主持人| 林子仁
上周末,好像整个朋友圈都在看《黑暗荣耀》第二季。 据韩联社12日报道,流媒体统计网站发布的最新电视剧排行榜显示,原创剧《黑暗荣耀》第二季开播仅一天就位居全球排行榜第三位。 目前,该剧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的收视率分别为8.9和9.2。
《黑暗荣耀》讲述了:宋慧乔饰演的文东恩在高中时遭遇校园暴力,不得不辍学,被迫放弃成为建筑师的梦想。 从此,她把目标瞄准了出身富裕家庭的犯罪集团的主谋朴延镇。 她默默地积蓄着力量,成为了朴妍珍女儿的班主任。 她开始对施暴者团体和旁观者进行报复,一一揭露他们的罪行,让她受到惩罚。
观众称《黑暗荣耀》为“复仇剧”。 爽的是,女主角报仇的决心自始至终都没有动摇过。 大结局并没有追求宽恕的“人性之美”,而是让所有的作恶者受到惩罚。 据《人物》报道,在《黑暗荣耀》第二季开播前的新闻发布会上,编剧金恩淑向主持人保证,该剧没有“宽容的结局”。 观众对复仇的执念,尤其是私人复仇成功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快感,是这部热播剧最有趣的地方。
《黑暗荣耀》第一季的前几集是校园暴力的鲜明表现。 其中一个场景让我深受伤害:当胳膊和腿被烧伤的温东恩挣扎着向健身房门口爬去时,施虐者群中的一个男孩抓住了她的衣领,将她拖了回来。 朴颜真盘着腿,看着地上的温东恩,仿佛对方只是一个破布娃娃。 据说,在开拍前,饰演朴妍珍的演员林智妍经常与金恩淑核对剧本,并询问“妍珍为什么要这样做?” 金恩淑的回答是:“你不需要给延珍一个欺负人的理由。” 简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她不用努力,也不会道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她的行为没有任何理由。” 但当我观看这个节目时,我无法阻止自己思考暴力的根源——在人类的背景下。 在以人类平等为基本原则和愿景的现代社会,我们对暴力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为什么有些暴力仍然如此顽固地存在,让青少年感觉像恶魔一样?
《黑暗荣耀》第二季中被诟病的场景之一就是反派群中空姐崔慧婷的裸戏。 很多观众认为,这个带有强烈男性目光的场景是不必要的。 事实上,值得深思的是,剧中的女反派都被描绘成“淫妇”——崔慧静高中时勾引体育老师拿到体育馆钥匙、朴妍珍与她有染全在俊、李莎拉被……吸毒、滥交、放荡似乎进一步凸显了反派组中三位女性的“不可饶恕之罪”,而反派组中的两名男性不仅从事性行为剥削的同时,也会利用性来羞辱小团体中的女性成员,小人群体中的女性也会利用性来羞辱其中地位最低的人。 由此,观众或许可以一窥女性在阶级与性别交叉点上的结构性不平等:性可以用来侮辱和伤害无辜女性,也可以增加惩罚邪恶女性的合法性。 女人的地位和权力在不同方面是不同的。 在上下文维度中上升和下降。
01 为什么复仇比“自我救赎”更让人满足?
徐鲁庆:并不是所有的复仇故事都令人满意。 如果《暗黑荣耀》的“复仇”,由警察和法院作为更高道德的代表来惩罚肇事者,那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吗? 它会引起更少的同理心吗? 这部剧的整体背景已经足够黑暗了。 本应代表正义的其他机构不仅缺席,还被说成是邪恶势力剥削受害者的帮手。 在这种环境下,“恶有恶报”的简单道德只能通过个人报复来恢复,而且必须足够聪明才能避免制度性的惩罚。 因此,文东恩的复仇大多采用“借刀杀人”的方式,观众自然会采取她的视角,因为现实世界的逻辑是,没有那么多程序正义来寻求正义。
尹庆录:罗翔认为,虽然真正的正义永远不会存在,但我们仍然需要以理想的“圈正义”为最终目标,才能一步步向善。 法学家桑本健诚表示,所谓正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还原为“归还原则”,也就是针锋相对的道德直觉。 这是法律的生物学基础,也是人们在看到不公正、虚假或错误的定罪时感到兴奋的原因。 究其原因,《黑暗荣耀》带来的清爽感主要来源于此。 此外,复仇往往与“自我救赎”联系在一起,但文东恩宁愿成为撒旦的臣民。
另一方面,将复仇进行到底的故事却越来越少。 《进击的巨人》中,艾伦为了给母亲报仇,对巨人深恶痛绝,但巨人过去也是人类。 不断的反转让黑白变成了灰色,观众的满足感也随之消散。 当艾伦终于跨过城墙,看到了小时候最想看到的大海时,心中百感交集。 《黑白漫画文化》文章《生存还是毁灭?》 “谁的复仇故事最令你难忘?” 还提到很多少年漫画只以复仇为引子,主角的自我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黑暗荣耀》的结局虽然做到了干净利落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似乎还是不够令人满意。 有网友指出,“这就像文东恩计划好了一切,然后不耐烦地等待”。 “末日来临时”,还是像段水大师一样,尽量不要伤害无辜的人(比如彦真的女儿)。 我的感觉是,文东恩的反派形象其实没有李莎拉的“吸毒狂美人”那么惊艳。 这或许意味着,我们期待的复仇不仅仅是下围棋那样的运筹帷幄,还有那些毫无主见的人。 非理性的时刻(比如黑帮女神被尹素熙附身而死并被“天罚”的情节),一旦放入逻辑连贯的叙述中,其强度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打折扣。
潘文杰:戏外的复仇故事也蛮有趣的。 《黑暗荣耀》的导演承认,他早年在菲律宾上学时也曾从事过校园欺凌行为。 根据网友爆料和安吉豪本人的道歉声明,安吉豪当时正在和一名高二女生交往。 包括这位网友在内的几名大二学生都调侃了安吉浩的女朋友。 安吉豪召集了十几位朋友,问是谁在取笑他,但没有人回答他,他只说:“把刀拿来”、“我踩死你”,并对二年级的三年级学生拳打脚踢。高中学生。 将近两个小时。 何安吉最初否认了这一事件,但在电视剧结束后才承认“他情绪激动,给他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导演本人可能也觉得自己是在为被欺负的女友报仇。 而这位网友选择的爆料时机又是如此精准。 恰巧就是整个事情的荒谬性变得最强烈的时刻。 也算是经过大家的言传身教,成为了过去的耻辱。
02 校园暴力是否证明等级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真理?
潘文杰: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全球一半的青少年遭受过校园暴力。 边缘化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欺凌,而增加青少年遭受暴力风险的因素包括残疾、赤贫、种族、性取向或性别认同。 不说同学之间的暴力,很多老师也对孩子使用暴力。 近 7.2 亿学龄儿童生活在尚未完全禁止学校体罚的国家。 这些儿童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其他权威人士的体罚。
具体到中国,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德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中长期被边缘化。 复旦大学宿舍中毒事件、上外男图书馆中毒事件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似乎有法律惩罚此类犯罪,但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似乎相对宽松。 摘自2015年中国青年报文章《校园暴力背后的社会反思:法律纵容“小霸王”吗?》从上述来看,中国留美学生群体打架将被指控绑架、酷刑等重罪美国司法部门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 但在中国,学生群殴等事件往往只在校园内受到惩罚。 这是因为“在我国被认为非常轻微、纯粹属于民事范围的侵权行为,在美国可能会构成犯罪。英美法律体系规定,袭击罪的定罪门槛很低。与我们的国家不同。”国家规定,故意伤害必须达到轻伤。” 构成犯罪。”这大概就是校园里存在不法肇事者的原因。
徐鲁庆:文杰提到了国内学校对暴力的忽视。 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报道《一位母亲对抗校园暴力的“战斗”:儿子被打,底线是惩罚施暴者》。 这或许是中国处理校园暴力细节的一个样本。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学校并没有明确的处罚标准。 校园暴力发生后,学校的倾向是“不小题大做”,不希望事件蔓延到校园外。 因此,校园暴力事件即使再严重,也往往是非常严重的。 警察干预的通知较少。 这其实和《黑暗荣耀》中他们童年学校待遇的情节很相似。 本着“大事化小”的心态,学校在给家长的通知中也含糊其辞。 有的家长打电话道歉时表示,自己的孩子被xxx打过无数次,孩子打架很正常。 文中的母亲奋斗了很长时间,只是为了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
林子仁:在《自决的孤独》中,作者伊丽莎白·冯·塔登探讨了“不被伤害的权利”是如何在18世纪中叶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出现的(卢梭:“人并不是天生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受苦”)逐渐引起更广泛的共鸣,最终在其他领域开花结果(废除奴隶制和保护人体免受伤害成为现代国家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 ”)。因此,同情心是现代法律的基石之一。然而,思想并不总是与言行相一致。例如,欧洲人曾呼吁废除奴隶制和废除酷刑,同时在“犹太人在二战期间遭到屠杀。史蒂文·平克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社会的暴力在不断减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暴力的减少取决于人们如何发现原本被异化、非人化的生命形式——例如妇女、儿童、外国人、穷人——不应该继续受到伤害。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暴力及其施暴者的心态呢? 塔登援引犹太大屠杀幸存者吉恩·埃默里的观点指出,过度暴力的本质是施暴者自我的无休止扩张和对他人存在的彻底否定。 建立自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确保一个人的物质和非物质存在受到尊重,并且一个人的皮肤不被侵犯。 对身体施加暴力会毁掉自我:
“那些肇事者并不关心世界是否能够继续存在,相反,他们想做的是毁灭世界,通过否定共生的他者来达到实现自己绝对权威的目的。这个他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地狱。让别人痛苦或死亡呼喊的权力就在他们手中,他们是肉体与灵魂、生与死的主人。这样酷刑就成为颠覆人类社会的手段:因为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他人共存的社会,前提是能够保证他人的生存,控制自我扩张的欲望,减少他人的痛苦。”
据报道,《黑暗荣耀》的编剧借鉴了韩国多起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暴力事件。 我有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即等级观念较强的国家中,校园暴力更为严重。 其他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在民主时代之前,每个社会都是基于社会等级制度的。 某一阶级的人们对自身固有优越性的信念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因为上级的“优越热情”可以作为制度保证。 然而,人类还有另一个强大的动机,那就是希望被视为与他人一样好的“平等热情”。 福山指出,现代民主的兴起是对优越感的热情逐渐被对平等的热情所取代,一个只承认少数精英的社会被一个承认所有人生而平等的社会所取代。 然而,人人平等几乎是一个乌托邦的想法。 人的能力、外表、经济实力总会有差异,也总会有人在任何方面都更有优势,坚信自己确实比别人更优秀。 剧中的朴妍珍霸道又傲慢,因为她坚信像文东恩这样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是脆弱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暴力之所以依然存在,正是因为一些人坚决捍卫自己的优越激情,认为等级制度才是人类社会的真理。
03 女性的身体始终处于注视之下,包括观众的注视
董子琪:我也觉得这部电视剧想要表现的“淫荡”是对女性的严重犯罪。 可惜的是,颜真长大后的表现却显得令人震惊又纯真。 她在好的方面是那么甜蜜和虚伪,在坏的方面又是那么虚张声势。 我很难将成人后的延珍与性诱惑联系起来。 用剧中燕真说的比喻来说,她的一生是白夜的一生,从来没有至暗的时刻,但她毕竟需要在白夜中掩盖自己的罪行,在白夜中揭露自己的真面目。极端的夜晚。 对于这样的矛盾和暧昧,剧集并没有很好地呈现——白哉很难不让人想起《白哉》中的邪恶少女唐泽雪穗。 空姐的角色恐怕更多的是贪婪而不是好色。 她想要的只是更大的钻戒和更好的名牌包,而不是更愉快的性体验。 而画家更像是饕餮()而不是放纵? 这一切都让女性“淫荡”的叙事失去了焦点。
文东恩也一直受到别人的注视。 欺负团伙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东恩的外貌和身材——虽然他们没有欺负别人的理由,但东恩的外表似乎对延镇产生了威慑作用。 不仅霸凌群体这么看,观众也被邀请这么看:在一场戏中,浑身烧伤的东恩倒在雪地里,用雪敷伤口,而镜头依然集中在拍摄女孩颤抖而优美的臀部。 长大后,东恩学会了用自己的外表作为诱饵来吸引贪婪的异性。 一方面,她会说你不知道我的腿有多美;另一方面,她会说你不知道我的腿有多美。 另一方面,她用深色外套掩盖的则是伤痕累累的躯干,而这其中戏剧性的落差也是以女性身体为载体。
第一部的高潮之一是东恩脱衣服给医生检查吗? 观看的焦点不是东恩的身体,因为观众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是医生的反应。 他是“圣人”吗? 有人怕医生有什么欲望,但他根本就没有欲望。 他完全属于好人的模板,这也有些奇怪。 欲望以邪恶和色欲的名义被消灭了,人性中暧昧而真实的部分也消失在了快乐的背后。
林子仁:当我看到文东恩脱掉衣服给医生看的场景时,我就彻底爱上了这条感情线。 这也太假了吧我不相信有这样的圣人存在; 我也不相信,作为一个经历过性暴力创伤的女性,文东恩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身体暴露给异性。
如果子奇没有提到,我不会仔细思考戏剧叙事中温东恩的身体被注视的情况。 为什么我如此自然地认为她用美貌作为复仇武器是合理的?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深深渗透到社会结构中。 女性在青春期开始时,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被物化了。 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街头还是家庭生活中,年轻女孩都会突然意识到男性的目光使她的身体变得性感。 这种“觉醒”对于每个女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文化冲击,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她是应该满足于这种凝视,还是应该将这种凝视用于自己? 这两种选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道德判断。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黑暗荣耀》在女性“好色”的叙事中让观众感到矛盾和不舒服的原因。